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罗伯医疗与齐鲁医院强强联合 书写医工协作新篇章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2 05:20:00    

来源:齐鲁晚报

记者 张晓丽 济南报道

临床需求 激发产品研发灵感

概念成型 医工协作联手突破

这段合作的起点可以追溯到多年前——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李延青副院长与罗伯医疗创始人杨嘉林先生在世界医疗机器人大会上的一次深入交流。在日常诊疗中,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李延青教授发现,现有医疗器械在应对某些复杂病例时存在局限性,尤其是在消化内镜手术领域,传统器械的操作精度和安全性亟待提升。李延青教授将这一需求带到了世界医疗机器人大会上,并与罗伯医疗创始人杨嘉林先生展开了深入探讨。双方一拍即合,决定共同开发一款能够解决这一临床痛点的新型器械——消化内镜手术机器人“速易必”。罗伯医疗迅速组建了一支由资深工程师和产品经理组成的专项团队,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专家们展开了深入交流。通过多次临床观摩与需求分析,团队明确了产品的核心功能:在不改变传统内镜医生操作习惯的前提下,让机器人技术可以帮助医生达到更高的操作精度、更低的组织损伤风险,以及更便捷的操作流程。这一创新灵感,成为了双方合作的起点。

在项目初期,罗伯医疗的工程师团队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消化科主任左秀丽教授带领的团队紧密协作,致力于将临床需求转化为技术方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提供了宝贵的临床经验和使用反馈,而工程师们则通过及时的迭代开发,尝试不同的机械结构,逐步将概念转化为工程图纸。齐鲁医院的医生们不仅在技术方案上提供了关键建议,还主动参与了动物实验和模拟手术,甚至亲自学习了解工程知识,为产品的功能验证提供了重要支持。

攻坚克难 原型产品落地生花

创新成果 树立医疗器械典范

2021年,罗伯医疗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共同开发的消化内镜手术机器人“速易必”终于完成了原型机试制,并顺利通过了初步的动物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器械在操作精度、安全性和便捷性方面均达到了预期目标。

在临床试验阶段,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左秀丽主任带领的团队全程参与手术机器人的功能验证,认真对待每一例病例,细致记录手术中的每个细节。无论是深夜的手术室,还是周末的实验室,总能见到他们忙碌的身影。左秀丽常说:“每一例病例都关乎患者的生命,我们不能有丝毫懈怠。”正是这种严谨的态度和对患者的深切关怀,为“速易必”的临床数据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团队主要成员季锐主任则在手术机器人的操作优化上投入了大量心血。他反复测试器械的每个功能模块,提出系列改进建议,帮助工程师团队不断优化产品性能。他常常与罗伯医疗的工程师们加班到深夜,致力于解决任何微小的技术问题,其中的执着与专注,深深感染团队的每一位成员,也加速了产品的成熟完善。

2023年11月,“速易必”通过了国家药监局的创新医疗器械绿色审批通道,成为消化领域屈指可数的三类创新器械。2025年3月12日,“速易必”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的注册批准。这一里程碑式的成果,不仅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技术空白,也是全球第一个获批的消化内镜手术机器人,领先美国同行,实现了在全球消化内镜领域的“弯道超车”。

医工合作不仅是技术突破的关键,更是推动临床医学进步的重要途径。罗伯医疗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合作,是医工合作推动医疗器械创新的样板,这将进一步巩固了罗伯医疗在微创手术器械领域的技术优势,也为其未来的创新研发积累了宝贵经验。创新成果的落地,不仅加深了齐鲁在国内医工结合领域的领先地位,也是我国在医疗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典范。

医工合作与创新转化是推动临床医学进步的重要引擎。从灵感到产品的转化之路,不仅需要技术的突破,更需要医工双方的充分信任、紧密协作与不懈努力。深圳市罗伯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罗伯医疗”)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合作,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经过近10年的深耕与探索,双方共同开发的消化内镜手术机器人“速易必”于2025年3月12日正式获批,这一里程碑式的成果,不仅彰显了医工合作的巨大潜力,也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