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从一枝独秀到产业繁茂 合肥大圩葡萄两代农人的甜蜜事业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7 05:04:00    

【来源:合肥在线】

每年七八月,合肥大圩葡萄便迎来了成熟季,“夏黑”“醉金香”等早熟品种抢鲜上市,为炎炎夏日注入清甜滋味。

自上世纪80年代第一株葡萄枝在这里扎根,如今大圩葡萄已发展成“小葡萄”串起“大产业”的繁荣景象。

日前,记者走进大圩,对话当地新老两代葡萄种植户,探寻葡萄背后的岁月故事。

李勇。

放弃铁饭碗,种下大圩葡萄“第一枝”

7月15日上午8时许,包河区大圩镇环卫西路与圩新路交口附近的勇华林果专业合作社内,串串葡萄如紫玉雕琢,饱满的果实坠弯枝头,空气中弥漫着清甜果香。

63岁的李勇和爱人穿梭在藤蔓间,正专注地给新上市的“夏黑”打枝、修果,指尖轻触间是与葡萄相伴三十多年的默契。此时,汗水顺着他们的脸颊往下淌,刚擦过的额头转瞬间又蒙上一层细密的水珠,身上的衣衫早已被浸透,紧紧贴在背上……

“当年放弃‘铁饭碗’时,身边还有不少人不理解。”采访中,李勇的思绪飘回到1988年,那时的大圩还未与葡萄结缘,他却敏锐地嗅到了机遇。

1988年,刚刚结婚的李勇辞去了某建筑公司的工作,在众人的质疑声中,他将第一棵葡萄枝插进土壤,成为大圩葡萄种植的“吃螃蟹者”。

“刚开始,我们的葡萄主要卖给水果商贩。那时候只有土路,葡萄摘下来必须靠肩挑,从南淝河通过船运,凌晨五六点开船行驶两个半小时左右,八点多才能抵达坝上街。”李勇回忆,每年这样要跑三四次,才能把葡萄全部卖完。

凭借着一股韧劲,他摸索种植技术,改良土壤条件,看着葡萄藤从纤细幼苗长成繁茂植株,成熟的葡萄一经上市便被抢购一空。没过几年,李勇就成了当地令人羡慕的“万元户”,用葡萄藤编织出了致富的开端。

如今,合作社的葡萄架下依旧留下他忙碌的身影。“满筐圆实骊珠滑,入口甘香冰玉寒”的意境,在这片果园里化作触手可及的鲜甜。

李勇正在查看葡萄的成熟程度。

守得住匠心,才能扛得起金字招牌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大圩有了自己的砂石路,第一代葡萄种植户们再也不用肩挑卖葡萄,他们可以乘坐班车将葡萄运至屯溪路(即现在的南一环)的周谷堆批发市场。

路好走了,大圩葡萄的名气也渐渐响了起来,“也会有一些商贩开着车到圩里面批发。”李勇回忆道,“那时候,商贩们多是晚上才来,等候、寻找、谈价……葡萄卖完,有时候都半夜了。”

“现在大圩葡萄名气大了,有时坐在家里都能接到全国各地的订单,但这品质啊,一点都不能含糊。”李勇一边修剪多余的枝芽,一边说道。

阳光透过叶片洒在他的手上,那双手布满老茧,却精准地避开每一颗果实,“葡萄跟人一样,得细心伺候。疏花疏果时多留一颗,养分就跟不上;浇水多了少了,口感都会差远了。”在李勇看来,大圩葡萄能从地方小特产成长为“国字号”品牌,靠的正是这份对品质的执着。

为了防治病虫害,李勇坚持采用物理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的方式,宁愿多花功夫,也不滥用农药。

“这金字招牌是一代代人种出来的,咱得对得起这份信任。”他的话语朴素,却道出了大圩葡萄长盛不衰的秘诀——以匠心守初心。

从城市到田间,泥土里长出“踏实感”

高温炙烤下,葡萄大棚内的温度比室外高出近10度。16日11时许,大圩葡萄最新一代的种植户、35岁的张如玲穿梭在藤蔓间,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她却毫不在意,目光专注地扫过每一串葡萄。

张如玲正在采摘葡萄。

“你看这串‘夏黑’,表皮带点青,其实甜度已经够了,摘得时候得托着底部斜着剪,才不容易掉果。”她一边示范着采摘技巧,一边笑着解释。

六年前,张如玲与爱人还是都市白领,朝九晚五的生活虽安稳,却总少了一份心之所向的踏实。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大圩栽种葡萄的父亲获悉当地有块刚转让的葡萄园,小夫妻俩一合计,打算回来试试。

“虽然每天与泥土打交道,累是真的累,但看着葡萄一串串成熟,心里比蜜还甜。”张如玲望着枝头的果实,眼里满是笑意。

每天忙忙碌碌的生活,并没有让夫妻俩觉得疲惫,反倒是“兴趣越来越大”。按照分工,上午张如玲下园干活、接待散客采摘,杨亭就在园门口包装葡萄、零售。下午,夫妻二人会一起汇总订单。在张如玲看来,经过数年的辛劳摸索,“东篱下葡萄园”正逐渐走上正轨。

新农人接力,让土地长出新希望

大学毕业却放弃工作,转而过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在外人看来并不一定能理解。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张如玲有着自己的想法。

“对我来说,回农村发展也是一种来自生命的召唤。”张如玲认为,中国人对土地的眷恋是刻在骨子里的,如今的农村发展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多像他们这样的年轻人愿意回到乡下、扎根农业,这本身也是一种社会进步。

“作为新一代葡萄种植户,我们不能光注重葡萄的产量,更要看葡萄的品质和口感,让大家能吃到更健康、更绿色的葡萄。”从零开始、边学边种,这对年轻人已成为大圩小有名气的葡萄种植能手。

张如玲(右一)与爱人杨亭正在采摘葡萄。

从李勇当年种下第一棵葡萄枝,到如今20余个品种覆盖早中晚熟季,大圩葡萄已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

据统计,2025年大圩镇葡萄年产量约1.5万吨,年产值预计达3亿元,“夏黑”“醉金香”等早熟品种已率先登场,吸引游客前来体验采摘乐趣。

葡萄藤还在生长,故事仍在继续。

李勇的坚守与张如玲的选择,共同编织着大圩葡萄的未来。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清甜的果香里,正酝酿着更丰硕的收获。

合报in合肥融媒体工作室

合肥在线-合新闻记者 王峰/文 罗浩宇/摄 实习生 邢天宇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