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4 20:14:00
电影《南京照相馆》作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献礼之作,在点映阶段就以其独特的叙事视角和精湛的艺术表现赢得了口碑。这部由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电影,没有选择宏大的战争场面,而是将镜头对准南京城沦陷后城里的惨状,聚焦一家小照相馆。通过胶卷底片,重新框定了那段黑暗历史中的隐秘故事。电影开篇,就是以日军屠杀平民时拉枪栓的“咔嚓”声与随军摄影师按动机械相机快门的“咔嚓”声交叉剪辑开始,1937年冬天发生在南京的故事以一种令人战栗的方式向我们走来……
影片的聪明之处在于找到了一个极具象征性的切入点——照相馆、照相机以及胶卷底片。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后,刘昊然饰演的邮递员苏柳昌假冒照相馆学徒,与王骁饰演的照相馆老板金承宗一家、高叶饰演的电影演员林毓秀、王传君饰演的翻译官王广海等人,因各种原因被困在这座死亡之城中。当日军发现城中照相馆中冲洗胶卷的暗房设备与技术人员尚存时,这些原本朝不保夕的平民突然获得了暂时的“利用价值”——为日军冲洗战场上的照片以获得苟活的机会。
影片比较巧妙地刻画了躲在照相馆中的平民群像,这种在屠刀与生存之间的选择困境,构成了影片最尖锐的道德拷问:当反抗意味着即刻死亡,而合作又意味着精神阉割,普通人该如何自救?除了这些南京城的平民,影片对反派的塑造也比较具有立体感,日本军人并非简单脸谱化的恶魔,而是有着不同层次的残暴。
例如日军中的主角伊藤(原岛大地 饰)出身名门,他是为了镀金来到战场,以随军摄影师的身份负责拍摄宣传照片。他平时戴着金丝眼镜,言谈举止间透着知识分子的儒雅气质。这个看似文明的侵略者,恰恰负责记录最野蛮的罪证:影片巧妙地将历史课本中那些令人不寒而栗的照片——两个战犯比拼杀人数的“百人斩”、刺刀上挑着婴儿尸体的特写——都设计为出自伊藤之手,以展示这个伪君子的冷酷无情。当他发现自己的摄影底片被调包之时,他发疯似的冲进照相馆,平时的斯文形象全无,只为找回自己的杰作……这时观众也终于看清:最深的恶,往往披着文明的外衣。
影片对日军暴行的呈现方式也比较克制和深刻,影片没有采用猎奇的方式展示日军的变态行径,也没有刻意渲染血腥场面,而是通过随军日本摄影师的视角进行间接展示:当日军在江边屠杀平民后,血水染红了江水,日军摄影师发出感叹:“我如果有一台彩色相机就好了,可以记录下这绚烂的红色江面”,一句话将侵略者残酷无情的病态审美暴露无遗。另外还有关于“掠砖建塔”的设定:日本计划在本国境内修建一座塔,但建这座塔的每一块砖瓦,都要从中国各地的代表性建筑上抠下来,有一位日军摄影师的重要任务就是从南京城的城墙上抠下一块砖作为战利品运回日本修建这座塔,这种对“征服”的仪式化展示,暴露出军国主义在侵略方式上的处心积虑。这些处理手法使影片超越了简单的暴力展示,进入了心理的更深层次。
作为一部非典型的战争片,《南京照相馆》在悬疑元素的运用上也颇具匠心。围绕身份伪装、底片藏匿等情节设置的多重反转,增强了观赏性。当幸存者最终将大屠杀底片交给外国媒体时,当影片结尾处枪决战犯时,拉枪栓声与相机快门声再次交叉出现,只是操作者变成了中国人,这些细节不仅完成了叙事上的对称,更象征着历史审判的降临——曾经用来记录暴行的相机,最终成为见证正义的工具。这部电影本身也是在完成相似的工作,将那些几乎被时光冲淡的记忆,重新定影在当代人的集体意识中。
记者:邢媛 编辑:邢媛 校对:李莉
《南京照相馆》:枪声与快门声里的南京1937 | 影评
2025-07-24 20:14:00一分钟带你看南京城市职业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2025-07-20 17:21:00视频 |七旬老人野泳秦淮河险象环生,水警果断救其上岸
2025-07-19 15:10:00“苏超”斗诗|淮上邀金陵,一城诗意敬来宾
2025-06-12 19:43:00执行一线丨你想“金蝉脱壳”?我有“连环三问”……
2025-06-08 07:38:00追德超日,印度第四?
2025-05-30 15:56:00黄金信仰也可以被收割
2025-05-27 08:26:003:0后,时隔两月又打出4:0!王曼昱回应打哭张本美和
2025-05-24 14:3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