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敦煌:农家书屋激活乡村振兴文化基因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1 17:02:00    

近年来,敦煌市以农家书屋为载体,通过硬件升级、服务创新、资源整合,将书屋打造成集知识传播、文化传承、技能培训、儿童教育于一体的综合平台,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引擎”和群众生活的“精神粮仓”。截至2024年,敦煌64家农家书屋藏书总量超10.5万册,年均服务群众超10万人次,形成了覆盖全域的阅读网络和独具特色的文化生态。

焕新硬件设施 打造乡村文化新地标

敦煌市农家书屋的蝶变始于硬件设施的全面升级。通过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公共文化阵地资源,以群众阅读需求为导向,既因地制宜、有计划地逐步改善环境,打造高颜值农家书屋,又力求一“屋”多用、融合发展,让村民“阅”享生活。同时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底蕴,将敦煌元素等特色文化符号融入书屋设计,让每一座农家书屋都成为展现地域风情的文化窗口,打造出一批兼具美观与实用的农家书屋。

在黄渠镇代家墩村,一座占地500平方米的农家书屋成为乡村文化新地标。书屋集图书阅览、非遗活动、棋牌娱乐、乡村舞台等功能于一体,配备电子阅读屏、投影仪等数字化设备,藏书量达2万余册,涵盖农业科技、文学艺术、儿童绘本等22大类,满足全年龄段阅读需求,并实现与敦煌市图书馆的“通借通还”。在中宣部印刷发行局发布的“第二届全民阅读大会最美农家书屋”名单中,敦煌市黄渠镇代家墩村农家书屋成功入选,被评为全国“最美农家书屋”。

创新服务模式 激活阅读赋能新活力

“农家书屋里的书籍种类齐全,我平时干完活就来书屋看看书,掌握一些种植知识,比如种子选择、施肥、病虫害防治等,这些在书里都能查到,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庄稼地里的问题,既提高了个人技能,也增加了收入。”莫高镇清水村村民刘洋说。农家书屋的“顾客”不止有村民,每逢放假和周末还会迎来一批又一批中小学生、幼儿园小朋友前来阅读。小学生张楚浩说:“这两天放假了,我一到周末就来到这里看书,最喜欢看的是科普类小说,沉浸在阅读中我很快乐。”

敦煌农家书屋结合农时农需、儿童教育、非遗传承,拓展服务边界。阳关镇葡萄种植户李永军通过书屋的《葡萄高效优质生产技术》解决了种植难题,同时,农技特派员定期驻点培训,将书屋变为“田间课堂”。返乡大学生刘俊伟依托书屋创办“效谷文化研学游”项目,将电商与研学结合,形成“农家书屋+产业”的融合模式,带动农特产品销售和乡村旅游发展。针对农忙时节儿童托管需求,郭家堡镇农家书屋变身“暑期托管班”,开设“四点半课堂”和“快乐假期”活动,由返乡大学生辅导作业,并开展安全教育、科普活动,年均服务儿童超800余人次,既保障安全又提升素养。

拥抱数字浪潮 开拓云端共享新路径

“这个电子图书太实用了,它是我们农民掌握致富本领、获取经营门道的‘导航仪’。”黄渠镇清水村村民魏军魁乐呵呵地说。农闲时节,他经常揣摩拉枝修剪疏果技术,他种植的葡萄树遇“霜霉病”“红蜘蛛”等病害,都是通过“百草园”数字平台搜索资料,经过视频、图文对比症状进行防治。黄渠镇还通过“百草园”数字平台推送农业技术视频320余部,村民可随时通过手机学习病虫害防治、水肥管理等实用技能,实现“指尖充电”。

能听书、能看书、能听戏,还能在手机上借阅书刊,回到村里就能存取,极为方便……为了让农家书屋真正发挥作用,敦煌市引进了“百草园”公共文化服务平台,让群众不论是在家、还是在田间地头都可以通过手机App免费阅读、听书、看短视频、学习种养技术,让农家书屋变成了“行走的图书馆”,实现农家书屋服务的数字平台与线下流动服务互补。农家书屋从“纸质阅读”到“屏上阅读”,从“田间地头”到“云端共享”,群众交口称赞,“百草园”将“村村有书屋”变成“人人有书屋”。

从田间流动的知识驿站到云端共享的文化空间,从实用农技的培训课堂到非遗传承的创意工坊,敦煌农家书屋以文化之力激活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它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乡村治理的创新平台、产业升级的智慧引擎和文化自信的培育基地。敦煌计划实现农家书屋数字化全覆盖,并探索“书屋+民宿”“书屋+电商直播”等新业态,为乡村文化振兴贡献更多“敦煌智慧”。(杨瑞 文/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