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人才“服务团”再启航,各方英才“抢着来”!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4 16:56:00    

当合肥以千万人口撞线“双万城市”时,人们发现这座科创之城的崛起叙事,始终与人才的脚步同频共振。

“志同到合 才聚江淮”2025年春季“合肥千企万岗请您来”活动带着5万份简历的“硬核人才成绩单”,再次印证了这座城市的人才磁极效应。

这不是偶然,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人才交响”:市领导躬身带队叩响38所高校大门,人才办牵头织就覆盖15城的引才网络,市县区联动搭建“校招+路演+招商”融合平台。从北大清华到复旦交大,“合肥专班”带着产业地图与政策礼包,将“高校行”打造成招才引智“服务团”、城市形象“宣传队”、人才集聚“播种机”。

“双万”背后的人才密码

2024年,合肥以14.9万增量撞线千万常住人口,较宁波、温州、南京、徐州等市先一步完成千万人口目标。千万人口叠加万亿GDP,从此正式跻身“双万城市俱乐部”。

“双万”背后,是“三百六十行,行行都发达”——

在这里,战新产业聚链成势。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35万辆、新型显示产业集群综合排名全国首位、动态存储、显示驱动芯片市场占有率全球前列、逆变器产量稳居全球第一;

在这里,未来产业加速起势。量子信息产业集聚企业数居全国首位、商业航天汇聚企业超140家、低空经济全面发力;具身机器人研发制造一体布局,“启江”系列迭代发布;

在这里,向好态势持续提升。新增“四上”企业1829户、创5年来新高;新招引项目1509个、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居长三角万亿城市前列……

创造这份成绩的关键因素是,人。

引“活水”入“沃野”,自2020年秋季以来,合肥借助“高校行”活动,“走”遍了北京、上海等20多座城市,多次奔赴北大、清华、复旦等50多所知名高校开展“校招”。近三年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100.7万人,仅2024年,35.3万大学生选择这片热土作为职业起点。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毕业生秦冰选择入职国轩高科,沿着博士期间的研究方向,成为了一名材料研发工程师,专注新能源正极材料领域的研究;

哈尔滨工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毕业生张庆凯,回到了自己梦想的起点,带着参加“中国大学生方程式大赛”时的初心入职蔚来,为汽车编织起“神经网络”;

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生经若楠通过校招入职科大讯飞智能汽车事业部,成为一名算法工程师,从事传感器数据协同的工作;

……

原来“双万”的风景,背后是一套以科创为核、人才为钥的发展秘方。


“养人生态”护航“人生出彩的N种可能”

14个工作组的脚步、15座城市的行程、38所高校的联动,串联成合肥礼遇人才的“诚意链条”——

是工作组跨越山海的叩门声里,藏着对每一份才华的珍视;是城市坐标上闪烁的邀约信号,织就引才聚智的立体网络;是校园宣讲台上的目光交汇,在梦想的土壤里埋下与城市共生长的种子矩阵。

无论是深耕合肥多年、见证城市发展脉动的创业“老兵”,还是怀揣理想、初踏这片热土的追梦“新人”,都能真切触摸到合肥的真心。

科大讯飞刘庆峰回忆创业初期“合肥用真金白银托举硬科技”;东超科技韩东成称赞“合肥把人才的事当自己的事”;清华大学博士尹波从“新合肥人”化身“合肥推介官”:“合肥正在为人才打造‘人生出彩的N种可能’!”……

这座城市正以“需要什么人才”的精准引才策略与“人才需要什么”的全维服务体系,构筑人才追梦的“无忧生态”:

90㎡博士公寓三年免租、50万博士后补贴叠加、4.1万套人才公寓配备书咖健身房,合肥用“住”的诚意让人才安家;

从1万元创业补贴到1000万元基金扶持,从国家级孵化器“拎包入驻”到50%风险容忍度的种子基金,合肥的创业政策被创业者称为“科创保姆”;

增加教育投入满足人才子女入学需求,名医名院“绿色通道”守护健康,7×24小时人才热线秒回诉求……合肥正用“一码通行”串联近50项优享服务,让人才从“落脚”到“扎根”全程无忧。


人与城共绘未来

这里需要人才、渴求人才,更有条件成就人才。

一场场合肥专班“高校行”活动,宛如一列列满载希望的“梦想专列”,往返城市与高校之间,搭载产业与人才共赴山海。

近5万份简历,是企业与人才之间的双向奔赴。

“有很多岗位都很符合我的专业方向,我向晶合集成、阳光电源、太微量子等公司都投递了简历。”在武汉站,材料物理专业学生李浩宇发现,他的专业在众多合肥企业中非常“吃香”,“我就是冲着合肥企业来的!”

“高校学子对前沿技术的敏感度令人惊喜!”在南京站,安徽中科光电色选机械有限公司招聘负责人陈凤展示着手中厚实的简历册,“还是要感谢本次人才招引活动的路线规划。这些名校的相关专业设置、调整紧跟科技创新前沿,学生基本上都有科研项目实践经历,与我们公司的用人标准高度契合。”

14份市校合作协议,是城市与高校绘制的发展蓝图。

它承载着将前沿学术成果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劲动能,也凝聚着双方协同育人、共谋未来的坚定决心。

这种亲密无间的合作,恰如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副主任段锐所说,“合肥是我校重要的生源地和就业地,未来北京大学还将与合肥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等领域开展深度交流合作。”

15家企业开展招商对接、17个高校科技成果项目的发掘,是招才引智和招商引资的协同并进。

在上海站,专班一行与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学院丁文江院士团队签约4个项目,丁文江表示,“合肥新材料产业基础好,而且政策、服务支持力度大,我们坚定选择在合肥落地。”

在贵州站,一家有意来肥投资兴业的重点企业相关负责人在听完推荐后表示:“合肥产业基础好,政策福利优厚,而且人才特别多,这都是我们非常看重的因素。”

既能俯下身子,想人才之所想、急人才之所急,把诚意给足拉满;也能打开路子,以产业突破“天花板”、凭优势架起“青云梯”,让人才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人与城,如星火与原野,似候鸟与暖巢。正如市委人才工作局相关负责人所说:“我们不是简单‘抢人’,而是用产业沃土培育人、用政策阳光温暖人、用服务活水滋养人。”这座科创名城正以“人才优先”的底层逻辑,书写着人与城共成长的时代答卷。



文字 | 合肥日报-合新闻记者 乐天茵子

图片 | 市委人才工作局

编发 | 全媒体编辑 吴弘

出品 | 合报特稿融媒体工作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