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好食到舐舐脷!猪仔饼、糯米冚被、德庆茶果、糍铜糕……肇庆这些地道小吃超正!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1 19:06:00    

肇庆人会吃,也讲究吃。

在肇庆,

传统美食不再是味蕾上的一点滋味,

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民俗风情,

既悦味蕾,亦传记忆情韵。

猪仔饼、糯米冚被、德庆茶果、糍铜糕……

这些蕴藏于儿时记忆深处的传统美食,

大家是否还记得?



匠心传承“猪仔饼”


猪仔饼,又称“猪笼饼”,

被赋予了“猪笼入水,财源滚滚”的吉祥含义,

是逢年过节的必备佳点。

作为广东省著名的小吃,

猪仔饼制作技艺在肇庆已传承了近百年,

如今这道传统美食仍历久弥香。


△表面金黄、香气四溢,精准的火候控制确保了猪仔饼绝佳的色泽与口感。黄霜叶 摄

倪少宜是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猪仔饼制作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广东老字号”企业——南苑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倪少宜表示,1935年,其祖父倪永宽夫妇在端州城中路口搭棚摆地摊卖油香饼,每年中秋节都会推出猪仔饼售卖。


父亲倪耀荣接过祖父的接力棒,

传承猪仔饼的制作技艺,

在两代人的影响下,

她也接过父亲的接力棒,

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同时,

全面引入先进生产设备和系统管理体系,

使企业有了更好的发展。


倪少宜:


“猪仔饼全程都是纯手工制作的,它不仅是一种技艺的传承,以及文化的传承,更是承载着肇庆人的童年回忆。”


△倪少宜展示传统手工制作的猪仔饼。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丽娟 摄


历经岁月沉淀的猪仔饼制作技艺,

有着一套严谨且独特的流程。

倪少宜表示,

制作猪仔饼首先要精选优质原料,

包括面粉、白砂糖、花生油、

鸡蛋以及各类馅料。

从制作饼皮,到塑形环节,再到烘焙工序,

每一步都需要精准测算,环环相扣。


倪少宜:

“糖浆是制作猪仔饼的灵魂,糖浆调得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猪仔饼的色泽是否鲜艳,形状是否完好不开裂。”


△匠心巧手下,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猪仔饼脱模而出,再用黑豆为其点睛,瞬间变得活灵活现。黄霜叶 摄


倪少宜感慨,随着时代变迁,

传统手工制作猪仔饼逐渐被机器生产取代,

木模制饼减少,

猪仔饼的制作也一度面临被遗忘的困境。

庆幸的是,他们一直坚守传统技艺,

在政府部门的推动下,

在中小学校开展了“非遗进课堂”活动,

传授猪仔饼的制作技艺,

深受学生的喜欢。


倪少宜:


“我们将继续推动猪仔饼制作技艺在新时代持续创新与发展,让这份历经百年的传统美味持续飘香。”


△4月24日,东莞市凤岗金凤凰学校三百余学子到肇庆市端州区体验“猪仔饼”制作技艺。图源 端州电视


“糯米冚(盖)被”美名扬


在鼎湖区桂城街道,

糯米冚被与鼎湖裹蒸一样闻名遐迩,

是当地极具代表性的传统美食。

它历经数百年岁月沉淀,

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其独特的制作技艺更是凭借十二道精细工序,

烹制出令人唇齿留香的传统风味。


△糯米冚被成品。图源 多彩肇庆

糯米冚被,主要发源于肇庆鼎湖一带。过去,鼎湖人民制作裹蒸时,常因包裹用的柊叶短缺,剩余的糯米、绿豆、猪肉等食材被心灵手巧的主妇们充分利用。她们加入腊味、米浆、葱蒜等食材,层层叠加后蒸制,成就了这道美味糕点。因其制作与食用便捷、味道绝佳,很快在鼎湖、高要、端州等地广泛流传。


糯米冚(盖)被

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梁国柱说,

糯米冚被是水坑一带

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的传统美食,

其外祖母是第一代传承人,守艺超过70年,

母亲陈嫦承母技艺,是第二代传承人,

后传给姨妈陈三嫦,是第三代传承人。

在耳濡目染之下,

他也喜欢上制作糯米冚被,

传承传统制作技艺。


梁国柱:


“儿时,每逢制作裹蒸时,妈妈就会做上一道糯米冚被美食,每次一上桌,就把大伙馋得直咽口水,口感丰富的味道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工作人员在制作糯米冚被。图源 多彩肇庆


彼时,

糯米冚被都是节日的美食,

偶有拿到市场上售卖。

这几年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被重视、

挖掘和保护发展,

梁国柱也想推广这一传统美食,

让更多的人品尝到儿时的味道,

以及当地的风味。


2024年,梁国柱和姨妈加入肇庆市得肇皇裹蒸粽有限公司,成为糯米冚被的主要制作者,该传统美食得以规模化发展。并通过“线上+线下”推向更广的市场,收到不错的反响。


据介绍,

糯米冚被的制作工序极为考究。

备料是起始步骤,

要将各种食材准备齐全并仔细清洗。

浸米能让糯米充分吸收水分,

为软糯口感奠定基础。

绿豆要煲熟,轻轻一戳可以成沙,

芋头要用花生油炒出金黄色,

而整个过程中,火候的把握,

直接影响食材的风味。


梁国柱:


“制作糯米冚被,每一道工序都饱含着传承者的心血,经过不断摸索和总结,制作糯米冚被需要经过十二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不能少,不能乱,才能做出地道的味道。”


△糯米冚被在制作中。图源 多彩肇庆


刚出炉的糯米冚被,

热气腾腾,香气扑鼻,

瞬间勾起人们的食欲。

糯米软糯香甜,芋头口感绵密,

绿豆的清爽与腊肉的醇厚交织在一起,

层次丰富。

油炸或煎煮后的糯米冚被,

外皮微微酥脆,

与内部软糯的食材形成鲜明对比,

口感更加丰富多样,

让人回味无穷。


梁国柱: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品尝到糯米冚被,让这份传统风味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糯米冚被成品。图源 多彩肇庆


“德庆茶果”柴火香


“来到高良镇,

当然要品尝一下这里的茶果。”

近日,德庆县高良镇圩镇街道上,

何东梅的茶果小摊备受欢迎,

过路的司机、群众,总会停下脚步,

购买几个茶果品尝,以解家乡美食的馋劲。

何东梅是德庆茶果制作技艺传承人,

在当地小有名气。

纯手工制作的茶果,不仅守护那缕家乡味,

更飘香肇庆大地。

每日清晨7时,何东梅便早早起身,

制作德庆传统美食茶果。


何东梅:


“制作茶果的材料是用糯米粉和粘米粉按照一定比例混合,放入锅中翻炒,慢慢加入水,将其搅拌成浆,火候的控制和水量的多少很关键。”


△外皮金黄酥脆的油炸糍,轻轻一咬便发出“嘎吱”声,馅料香气瞬间在口中散开。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丽娟 摄


只见她灵活地翻动着米浆,

并加入五香粉,

让米浆与五香粉充分搅拌均匀,

并充分炒熟,随后将其捏成一个个小团子,

再加入提前准备好的绿豆馅料。

包馅时,何东梅手法娴熟,

将馅料严严实实地包进面团,捏成月牙状,

油炸糍外形小巧可爱。


何东梅:


“德庆茶果吃起来不腻,不易上火,还有淡淡的甘甜芳香味,核心点就是加入了五香粉和绿豆馅。高良自古有种植桂树、巴戟天等南药药材,将南药加入食物中烹煮已成为当地的习惯。父辈已经知道在制作茶果时加入五香粉,赋予茶果复杂而平衡的香气,而绿豆清热解毒,能平衡油炸食品的热性。因此,德庆茶果别具风味。”


△油炸糍的风味以皮脆馅香著称。图源 德庆资讯


炸制时,

何东梅用柴火灶将油烧至合适温度,

放入油炸糍用微火慢炸,

等到油炸糍炸至微黄,才小心起锅。

油炸糍的外皮经过油炸后变得金黄酥脆,

轻轻一咬,“咔嚓”作响。

而内馅选用煮烂的绿豆,

搭配上精心调制的五香粉等香料,

咸香的味道浓郁醇厚。

绿豆的绵软与香料的独特风味相互交融,

再加上酥脆的外皮,

每一口都充满了丰富的层次,入口松爽,

甘香诱人,让人回味无穷。

这也成为了当地人心中无可替代的家乡味道,

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浓浓的乡愁。


何东梅制作的茶果不仅畅销于本地,还经常吸引周边村镇食客上门“追加”,并形成了几个固定的代理商,销路广阔。善于分享的何东梅,大大方方地把自己传承的制作技艺教给镇上妇女,“我总共教了十几个人,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让更多人品尝到家乡的味道。”


高良镇文化站站长张志强表示,

德庆茶果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

据《德庆州志·风俗》记载,

当时在婚庆、进宅等重要场合,

茶果是必备之物,

象征着喜庆、团圆、吉祥和丰收。

尤以高良茶果最出名,并形成一定的规模,

在何东梅的带动授艺下,

已有多人从事茶果的制作和销售。


张志强:


“从经济价值看,德庆茶果为当地经营者带来良好收益。从人文价值来讲,它是德庆风俗文化的重要载体,洋溢着喜庆、吉祥的民俗风味,反映了人们的精神信仰和饮食审美。”


△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德庆茶果制作技艺。图源 德庆资讯


清甜米香“糍铜糕”


在怀集县永固镇多安村的马崀自然村,

每天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大地上时,

空气中缓缓升腾起一股清甜的米香,

那是孔祥育开始制作传统小吃“糍铜糕”的信号。

孔祥育和“糍铜糕”的故事,

恰如四十余年的沧桑岁月,

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斑白,始终不变的,

是他对每一块米糕的匠心。


在当地的方言中,“糍铜糕”其实指代的是我们熟悉的“千层糕”,它不仅是怀集人的餐桌常客,更是无数游子心中牵挂的家乡味道。


△怀集永固“糍铜糕”。图源 怀集发布


回顾初心,

孔祥育讲述了他与“糍铜糕”之间的缘分,

三十多年前一个偶然机会,

他在外出时见到别人制作米糕,

于是心中顿时萌生了学习这门手艺的想法,

并一头扎进了米糕的探索中。


孔祥育:


刚开始时,我制作的米糕显得不尽人意,但是我并没有气馁,不断调整配方与技术。


时光荏苒,

随着他的精进,

古老的米糕工艺逐渐发光,

在当地小有名气。



△图源 怀集发布


“糍铜糕”的制作看似简单,

实则像一门艺术,

流程中每一步都蕴含着深刻的讲究。

在出摊前的晚上,

孔祥育会将精心挑选的粘米用清水浸泡,

让米粒在夜深人静中充分吸收水分,

变得饱满而柔软。磨浆时,

他用手指仔细感受米浆的细腻程度,

这是一种难以用机械取代的手艺,

也是一种时间的积淀与经验的传承。


蒸制过程,则是对耐心与技艺的一场考验。“糍铜糕”分八层蒸制,每层需时20分钟,在漫长的蒸制过程中,孔祥育始终坚守在蒸炉旁,等待着那一份完美的香气升腾而起。一旦米糕新鲜出炉,他迅速在表面涂抹上一层香浓的花生油,并均匀撒上一层白芝麻,顿时香气四溢,令人食欲大开。


“糍铜糕”

△图源 怀集发布


在怀集县永固镇,

“糍铜糕”不仅是美味的象征,

更是节日中不可或缺的美食,

承载着人们对家的思念和温情。

每个游子的心房中,

总有一份属于“糍铜糕”的温暖记忆,

成为永固镇民众情感的独特符号。


近年来,为了满足更多顾客的需求,孔祥育还创新推出了卷粉状的米糕,口感更加轻盈,给大家提供了更多选择。他坦言:“我只希望每个人都能吃到美味的米糕,至于挣多少钱都不重要。”对于孔祥育来说,制作每一块米糕、让这份家乡的味道得以传承,才是他最大的满足与骄傲。


△图源 怀集发布


亘古至今,

在浩瀚的美食海洋中,

吃的文化已经超越了“吃”本身。

随着时代的变迁,

肇庆那些令人垂涎的美食,

在匠心中映照多元时空的生活风貌,

不仅仅是味蕾上的享受,

更是历史与文化的传承,

温暖着每位肇庆人的心灵和记忆。

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来 源:肇庆发布综合自多彩肇庆、西江日报(记者 杨丽娟)、怀集发布(记者 杨雨晴 梁志恒)

编 辑:莫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