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7 10:31:00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王娟娟 长沙报道
清明后、谷雨前,雨泽万物,生机盎然。
对于辛勤的农人来说,这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光,他们抢抓时机,耕耘播种,期待着秋日的丰收。
走进湖南湘江新区青绿喜人的千亩良田,一群“乡村CTO(首席技术官)”“乡村CEO(首席执行官)”“乡村CBO(首席品牌官)”的身影特别亮眼。他们打破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枷锁”,试图为“靠天吃饭”的农业打开一扇窗。
廖红、周静、夏赛男通过直播带货,助力村民增收。
莲花镇“乡村CTO”组合罗先富与段明亮携手,推动“藏粮于技”变成现实;来自含浦街道和雨敞坪街道“乡村CEO”林胜强、陈亚军、文滟,开辟合作社发展新“稻”路;白箬铺镇“乡村CBO”廖红,用品牌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一幅幅科技、文化与农事交汇的现代“春耕图”徐徐铺展。
他们是“新农人”,也是“兴农人”,在育秧大棚培育新种苗,在田间地头操控无人机播种,在直播间讲述农耕故事,他们探索的不仅是一条赋能乡村振兴新路径,更昭示着当代青年与田野碰撞出的无限可能和希望。
乡村CTO:开“良方”,科技兴农有奔头
在莲花镇金华村新品种早稻试种试验田,插秧机轰隆隆地开过,一垄垄“中科发早粳1号”秧苗迅速成行成列,为田野披上了一件绿色新衣。
莲花镇金华村新品种早稻试种试验田。
今年,金华村共种植约800亩早稻,其中近200亩为新品种“中科发早粳1号”。
“新品种可提前播种,也可提前5到10天收割,早稻米煮出来也是香喷喷的。”金华村的“CTO”段明亮很是欣喜。这种新品种的早粳稻有苗期耐寒、抗病性强等优点,亩产量也有相应提升,同时也一改南方早稻米不好吃的特性。
这一次新品种的栽培,便是一次“乡村CTO”与“外援CTO”的“双向奔赴”。金华村与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院罗先富研究员团队通过前期多次对接和考察,最终“联姻”。
这也是“中科发早粳1号”首次引进新区。一场“田间课堂”也开课了——罗先富及其团队多次下乡,开展科技咨询、技术培训、现场指导,段明亮全程学习,进一步提升科学种植水平。
自金华村合作社成立以来,金华村的农田版图从昔日的80亩规模早稻种植跃升至如今的近800亩。段明亮,这位原本在外闯荡的“80后”青年回归乡土,成了合作社的技术骨干和农业生产事业的储备力量。2年多时间,段明亮没有“经验主义”的束缚,他以“教科书”式的方式进行农业农事生产管理,转眼已成长为推动金华村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技术中坚”。
“我们希望能让更多消费者知道,我们的早稻米好吃又健康,同时也希望能更多农民通过种早稻赚到钱。”长期从事水稻研究,罗先富很清楚农民与市场的需求。他介绍,“中科发早粳1号”在此前两年区域试验期间,平均亩产达541.5千克,比对照田增产5.2%。从实际种植情况来看,高产田块亩产可达1300斤左右。
罗先富(图左一)给段明亮(图左二)提供育秧技术指导。
在新区,像罗先富与段明亮这样的专业研究院团队“外援CTO”与“乡村CTO”的“搭班”组合,产生了1+1>2的效果。研究院团队到农村提供技术指导,提升了“乡村CTO”解决产业关键技术问题的能力,培养打造一支懂技术的农业人才队伍;另一方面,研究院团队的成果促进科研与生产有机结合,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
研究院团队与“乡村CTO”、当地农民一起,一起经历育秧、播种、插秧、除草、施肥、收割各个成长周期——白箬铺街道聘请湖南农大黄敏教授团队作为白箬铺镇粮食生产技术指导,农技专家和农技人员蹲点包片;含浦街道邀请省市农业专家深入田间开展低镉水稻种植、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指导……
除为涉农镇街送去了一批批教授、专家,就水稻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科学施肥等方面进行指导之外,新区还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和小农水建设,2023年-2024年,新区集中育秧项目完成15个,面积近10万平方米,可服务大田2.8万亩;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0.6万亩;建设“小农水”项目25个,为“科技兴农”打下坚实基础。
乡村CEO:多元运营,打开新“稻”路
乡村CEO,这个“既接地气又显得有点高大上”的称谓,是市场对农业职业经理人的美誉。他们的观念意识更加贴近市场一线、注重经营管理与技术提升,而且懂得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经营结构、降本增效,并带领周边农户转变思维、大胆触摸市场。
在新区,越来越多的“乡村CEO”涌现出来。
采用“机械+人工”相结合的方式,实施栽种和管护“全链条式”服务,机械施肥、浇水、自动恒温保湿,人工去除劣质苗,大大提高了秧苗成活率……这是长沙能翔农业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林胜强管理下的温控育秧大棚。
林胜强驾驶农机,将紫云英翻耕入土。
作为含浦街道的种粮主力军,能翔合作社“CEO”林胜强,从承包几十亩地,到几百亩地,再到现在千亩地;从最开始的“家庭小作坊”到现在拥有育秧大棚、机械化厂房,有烘干机器等硬件设施和规范标准的生产线……一路走来,林胜强以专业化、规模化、科学化的管理,引领合作社营收稳中有升,前景看好。
与林胜强同样拥有企业管理思维的,还有芝字港村港兴合作社的90后青年陈亚军。他联合7名新农人组建合作社,以多元化布局为切口,构建“蔬菜种植+水芹菜基地+果蔬采摘”复合业态,延伸了产业链,增强抗风险能力。2023年,合作社销售额突破100万元,蔬菜种植亩均收益增长30%,很好地带动周边农户发展标准化种植。
而距离含浦街道30公里的雨敞坪街道嵇家山,湖南雨泽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CEO”文滟,更是升级经营理念,打造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管理模式。
文滟打造的稻渔农文旅融合产业园。
以稻鱼莲虾生态农业为主导,文滟打造了“水里有鱼虾,田中有稻花,岸上有农家和学校”的集生态农业、科技农业、农业教育研学于一体的三产融合型立体经济模式。他通过探索土地入股、技术指导、产品回购、管理分红等多种互惠互利模式,推动联农带农长效机制发挥作用。
目前,雨泽合作社400亩稻渔基地涉及8个村民小组260户,200亩池塘生态养殖共涉及3个村民小组100余户,带动农户用工31人,培训农户1000余人次,稻鱼年产值达200万元,后续加上餐饮垂钓和研学课程,年产值有望再攀新高。
“如今,‘新农人’已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传统农民概念,从机械化种植到规模化养殖,都呈现出全新的面貌。”湘江新区农业农村和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乡村CEO”的带领下,新质生产力在田野间孕育衍生,稻渔综合种养、高标准农田等越来越多的新生产模式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新区农业生产实现节本增效,亩产大幅提高。
乡村CBO:新玩法,化流量为增量
大学毕业后,雨敞坪镇“农二代”宁进接过接力棒,回乡加入父母一同经营韭黄基地。这个“95后”的新思维也为乡村农业带来新变化。
雨敞坪镇“农二代”宁进接过父母接力棒,投身农业。
回乡之初,面临农产品销路不畅问题,宁进和同学设计的“湘润生鲜”电商平台上线,配合湘润农业自建的物流队伍,60天帮村民们卖出近80万元农产品;两年前,宁进打开了销售“新路子”——推动“雨敞坪韭黄”这一产品上线兴盛优选社区电商平台,上线当月平台上卖出2万多斤。
一块块屏幕,连接的是新业态的蓬勃生长和乡亲们的美好期待。“新农人”化身“乡村CBO”,用“新玩法”推介农产品形象、品牌及文化,把更多收益留在乡村、留给农民。
在白箬铺镇,廖红、周静、夏赛男三位年轻女性,在看了不同的世界后,最后回到了共同的家乡,通过新媒体传播方式,让“城里人下乡,农产品进城”,带领当地村民就业、增收。
“白箬三美”视频号。
她们共同开创了“白箬三美”视频号,以乡村年轻人的视角传播家乡之美,唱响“田园之歌”,让白箬风光和特色农产品“出圈”。截至目前,她们发布200余条创意视频,全网总浏览量超1000万次;开展直播活动60余场,年带动企业和村民实现增收超20万元。在“流量”的加持下,她们还带动100多位村民实现就业,走访全镇11个村发掘巾帼女性手工坛子菜,与近百家农户实现产销对接。如今,她们还打造了“白箬的礼物”“白箬之光”等镇域IP,推出农产品礼盒、文创大礼包,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通过她们这一群人的光,带动更多的目光关注农村和农民。
不管是农民主播的涌现,亦或者是“新农人”的加盟,他们记录乡村生活,演绎“诗与远方”,在加速农产品上行的同时,还有效促进了线下引流,真正把流量转化为乡村产业发展的长远增量。
随着乡村振兴政策的利好和“千万工程”的不断推进,如今,越来越多的“乡村CTO”“乡村CEO”“乡村CBO”逐梦田野,凭着种养新手段、营销新思路,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带来新希望,这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动力来源,也是现代化农村最值得期待的地方。
农业农村部:活牛价格已连续9周小幅回升|直击发布会
2025-04-18 16:16:00陇县河北镇:创新实施“1+2+N”示范模式,增乡村“颜值”树文明新风
2025-04-17 13:09:00走,下乡当“高管”!
2025-04-17 10:31:00聚焦商、旅、文、体、健、展,青岛西海岸《十大场景》促消费
2025-04-17 09:25:00中信银行昆明分行金融助力区域高原特色农业发展
2025-04-16 17:47:00签约总额近70亿元 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产业招商项目对接洽谈会在海口举行
2025-04-16 12:29:00安顺:农资打假护航春耕生产
2025-04-16 01:05:00漳浦县前亭镇:早稻插秧绘“丰”景
2025-04-15 15: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