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4 11:06:00
今天上午,一场艺术疗愈主题活动在福寿园举行。这是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学生推出的自主创业项目。大学生们现场邀请有意愿的扫墓市民,以艺术手法抒发对生命的感悟和对逝去亲人的深切思念。
创业团队成员说,他们设计的创业项目是创设一个名为“向归”的公益平台,融合心理科普、团体支持等传统模式与新兴科技手段,希望从心理学的角度为有需求的失亲者提供专业引导、艺术疗愈、线下陪伴等,为他们提供一个表达哀思、寄托情感的时空。
用艺术方式表达对逝者的思念
项目指导周宁宁副教授介绍,根据2024年的全国统计,当年死亡人口达到了1093万,据此推算,每位逝者至少直接影响三位亲友,因此,全年新增失亲者人数应该超过了3000万。相关研究表明,失亲所引发的哀伤反应,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较长一个时期的心理问题,然而,当前的社会心理干预支持体系尚未能够有效地覆盖到这一庞大群体。现在由一群从事心理认知相关专业学习和研究的青年学生组成的团队,恰好可以学以致用,填补这个社会需求的“空白点”。
9时开始,陆续有结束了扫墓祭奠活动的市民聚拢到艺术疗愈活动现场。在同学们的指导下,参与者通过绘画共创或自然拼贴等方式,用新叶或枯叶、不同颜色的花朵或果实,以及形状各异的树枝等材料,做出各种造型的装饰拼接图,有的作品还巧妙地展现了四季更迭,寓意生命历程的起伏与变化。市民张女士前来祭奠父亲,她在树叶上画了个爱心,然后用红扁豆作点缀。她说:“我心中的这片叶子是要有亮色的,有了扁豆的陪伴,树叶就不会独孤。愿父亲的在天之灵也是快乐和鲜亮的。”
大学生用专业知识为扫墓市民开展“艺术疗愈”
还有的市民互相交换“共鸣卡片”,他们书写下一句句温暖和鼓励的话,并将这张卡片传递给旁边陌生的朋友。也有市民当场用飘落的树叶做成一枚心愿书签,象征着生命的轮回与不息……
6年级的小王同学在一片树叶上粘贴了好几粒蚕豆。他说,蚕豆是绿色的,代表了宁静,而且还谐音“缠逗”,希望逝去的亲人和活着的人,在情感上永远是缠绕在一起的,亲情也会长久地留在一家人心间。
给生命最后的温情
2025-04-04 11:53:00扫墓人群里,他们用艺术疗愈思亲的伤感
2025-04-04 11:06:00美好生活在云南|一箸禾雀满口春!玉溪洛河:藏在藤蔓间的春日野味
2025-04-03 22:23:00疫苗犬证芯片鼻纹一次办齐!坪山街道开展文明养犬宣传活动
2025-04-03 15:03:00视频 | 缅甸地震现场一宾馆疑似有人员被困 重庆蓝天救援队连夜施救
2025-04-03 10:41:00上门接送一站直达 西安“清明祭扫网约公交”获市民点赞
2025-04-03 09:57:00旅居昆明40年 红嘴鸥成市民乡愁记忆
2025-04-03 08:16:00东营中心城区推行“祭祀桶”流动调整,文明祭扫超贴心!
2025-04-02 21: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