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经典语录 >

人生哪有容易二字后半句怎么说(白居易:人生哪有容易?知足方能快乐)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8-03 10:03:26    





大唐会昌二年,公元842年,年过七旬的白居易辞去了太子少傅,以刑部尚书的官职退休,在洛阳的园林式豪宅过着饮酒赋诗、优游林下的日子。回望自己的一生,他觉得自己也算是个人生赢家,于是写下诗句:


“诗章人与传千首,寿命天教过七旬。点检一生徼幸事,东都除我更无人。”


是的,唐代的诗人浩如繁星,但白居易的影响力堪称第一。朝堂上的皇帝、士大夫,民间的街卒和老妪,都不乏他的读者。他的作品甚至远传日本,被奉为经典。



著名诗人中,像白居易这样长寿且官运亨通、过得快乐的也不多。要么文章憎命达,一生困顿,例如杜甫;要么天妒英才,天不假年,例如王勃、李贺。

写完这首《狂吟七言十四韵》,白居易对于上苍莫大的恩赐深感知足。事实上,人生哪有容易?知足方能快乐。


01吃过生活的苦,所以更懂知足


白居易,字乐天,公元772年出生于河南新郑的书香门第,6岁学写诗,9岁识声韵。

16岁那年,白居易初次来到京城长安,他拿着自己的诗稿去拜访当时的诗坛大V顾况,希望大V帮忙打广告引流量。

顾况接过诗稿,看到上面的署名“白居易”,再打量眼前这个小后生,说道:“长安米贵,想在这居住下来可不容易啊。”

打开册子看到第一篇作品:“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顾况叹为观止:“有这个文采,想必在长安定居不是难事了。”

此后,顾况逢人便给白居易做广告,夸赞他的文学才能。他们的这次会晤也被整成段子,在长安城广泛传播。

成年以前,白居易的生活应该是无忧无虑的。但天有不测风云,23岁那一年,白居易的父亲在襄州别驾任上去世。

跟随父亲居住在襄阳的一家老小顿失经济来源,白家家道中落。

彼时白居易尚未取得功名,只得带着母亲和弟弟妹妹返回渭南老家投奔族人,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

白母患有心疾,有时会疯疯癫癫,但清醒时总会担忧孩子缺衣少食。父亲去世后的几年,“贫穷感”对于白居易一直是如影随形。

28岁那一年,大哥白幼文已经在两千五百里外的浮梁县做主簿,白居易便专门去浮梁寻求帮忙,带着大哥给的米粮跋山涉水赶路回家。


路上,他写下《伤远行赋》:


“噫!昔我往兮,春草始芳;今我来兮,秋风其凉。独行踽踽兮惜昼短,孤宿茕茕兮愁夜长。况太夫人抱疾而在堂,自我行役,谅夙夜而忧伤。”

生活不易,谋食艰难。为了改善家里的经济状况,白居易经过一番寒窗苦读,终于在这一年秋天进士及第。



为了得到更理想的职位,以便照顾生病的母亲、备考的弟弟以及两个待嫁的妹妹,白居易又经过两次“选调生”考试,终于在32岁这一年获得了秘书省校书郎的官职。


京城物价贵房租贵,刚参加工作那会,白居易就经常夜里失眠,他既担忧自己在京城赚不到钱,也不能陪伴在母亲左右,工资涨幅赶不上母亲衰老的速度。


他写下了《思归》:


“养无晨昏膳,隐无伏腊资。遂求及亲禄,黾勉来京师。薄俸未及亲,别家已经时。”


白居易还写信给弟弟,担忧两个待字闺中的妹妹的嫁妆问题。

经过多年的辛勤工作,白居易深得皇上信任,被唐宪宗授予户曹掾的官职。这是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差事,俸禄一月四五万,又不耽误照顾老母亲。

白居易喜出望外,对皇上的安排感恩戴德,他写下《初除户曹,喜而言志》:


“诏授户曹掾,捧诏感君恩。感恩非为己,禄养及吾亲。”


这时候,弟弟也得到了官职,一家老小终于解决了吃饭问题,面对前来庆贺升官的宾客,他在诗中写道:

“我有平生志,醉后为君陈。人生百岁期,七十有几人。浮荣及虚位,皆是身之宾。唯有衣与食,此事粗关身。苟免饥寒外,馀物尽浮云。”


人生如果能够衣食无忧,免除饥寒,已觉知足。其余的身外之物,有当然更好,没有也不必强求了。


02凡事往好处看,所以更能知足


常言道: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

白居易也有不如意事,但他是个正念大师,总能从消极的事物中看到积极的一面,并以喜乐之心接受现实。

公元815年,45岁的白居易因为“越职言事”,被贬为江州司马,在这里举目无亲,前途渺茫。有一天,白居易遇见了琵琶女,写下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诗句自怜。不过,天性乐观的他很快就能从悲伤的情绪中自我疗愈。

公事之余到庐山游览,白居易又发出感叹:


“匡庐在念久矣,今得青山绿水中为风月主人,幸甚!”


面对九江的春色,白居易又作诗咏怀:


“炉烟岂异终南色,湓草宁殊渭北春。此地何妨便终老,譬如元是九江人。”


虽然这里不是我的故乡,但风景和我熟悉的地方也没有不同,就算在这里终老又怎么样呢?前途和命运不作多想,知足常乐,随遇而安。


《菜根谭》有句:


“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知足者,能将凡境化为仙境。

公元819年,白居易被调任忠州刺史,此地风俗语言和白居易之前待过的地方都差异很大。白居易入乡随俗,写下了一首《种桃杏》:

“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路远谁能念乡曲,年深兼欲忘京华。忠州且作三年计,种杏栽桃拟待花。”


忠州地处巴蜀,这里山很多,但大多因自然条件恶劣而荒芜,白居易便带领百姓搞起了绿化,在城东的一面土坡上载树种花,建成了“东坡园林”,他得意地写下诗句:“百果参杂种,千枝次第开”。


多年以后,北宋大文豪苏轼也自号“东坡”,并且在岭南写下了“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句子,这是对自己的宽慰,也是对白居易的致敬。

《道德经》有云:“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因为拥有一颗知足的心,即使在最艰苦的环境中,也不觉得缺乏,总能虚怀领受生命的丰盛,活出诗意的日子。


03已经拥有很多,所以更知足


名著《西游记》里面有一首诗:


“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骑着驴罗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只愁衣食耽劳碌,何怕阎君就取勾。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



众生永不知足,得寸进尺,得陇望蜀。就算位极人臣,身居九五,又生起追求长生不老的妄念,哪里有尽头?可以说,不知足是许多人不快乐的根源。


庄子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事实上,我们的欲望很多很多,我们的需要,可以很少很少。良田万顷,日食一升。广厦千间,夜眠七尺。对比需要,我们已经拥有很多,所以更应该知足、惜福。

白居易求仕为官,解决了家人的生存问题,不必为衣食忧愁,已是满心欢喜。往后每一次加工资,他都光明磊落地写诗公示财产。

从初出道时的月薪万六千钱,到三四万钱,到六七万钱,到十万钱,收入随年龄水涨船高,多到花不完。

白居易晒的其实不是工资,而是知足。“是物皆有余,非心无所欲”“自问此时心,不足何时足?”。

晚年的白居易告诫子侄:“一裘暖过冬,一饭饱终日。勿言舍宅小,不过寝一室。何用鞍马多,不能骑两匹。”

白居易感叹:像我这样命好的人,十中有七;像我这样知足的,百里无一。

因为知足,所以一生满足。


04写在最后


陈寅恪先生说,乐天之思想,一言以蔽之曰“知足”。


知足是真正的富有,知足是长生的良药。


白居易一生知足,故能气定神闲、持盈保泰,获得长久的愉悦和欢乐,他的人生也因此而丰富、圆满。

相关文章